行业动态Industry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 行业动态
医药行业《通往创新的桥梁》系列之二 | 方兴未艾的本土医药创新
发布时间:2019-02-21

五年前的今天,麦肯锡医疗保健咨询业务发布了第一本《通往创新的桥梁》报告,旨在持续观察和分析中国医药行业的未来趋势和热点话题。201811月,我们在Biocentury论坛上发布了第五个年度的《通往创新的桥梁》。我们从中选取了三个主题(年终盘点、创新和数字化),将分三次推送,希望为行业带来崭新的启发,促进富有意义的讨论,从而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新的契机。本文为该系列的第二篇《方兴未艾的本土医药创新》。

方兴未艾的本土医药创新

创新环境:政策助力上市,估值理性回归

伴随着不断释放的政策利好,2018年上半年中国本土生物科技企业的融资规模和速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出现了数宗1亿美元以上的单轮次融资。截至2018年底,已有歌礼生物、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5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另有近10家公司处于上市申请阶段。2018年下半年随着资本市场整体遇冷,本土生物科技公司的估值规模和融资速度均出现理性回调,对公司研发创新推进和后续商业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创新进程:国内市场商业落地,海外市场临床布局

本土创新生物科技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开始进入上市阶段,2018年已上市的国产新药包括安罗替尼、吡咯替尼和呋喹替尼等小分子药物,以及近期上市的国产PD-1单克隆抗体(特瑞普利单抗、信迪利单抗)等;另有约20个创新在研药物提交了上市申请。本土生物科技企业一方面加速国内研发上市,一方面也力争拓展海外市场,目前已有近百项二三期阶段的海外多中心临床试验。



创新模式:渐进创新为主,探索差异模式

现阶段本土创新生物科技企业主要采取渐进式创新的模式,从Me-too/Me-better产品入手建设团队能力,然后向First-in-class/Best-in-class逐步迈进。从整体上看,具有外部合作引进资产、管线资产数量较多、疾病领域相对聚焦(其中肿瘤领域资产占到本土生物科技企业近年来获批临床分子数量的一半)等三个特点。面对当前形势,本土生物科技企业已开始探索差异化的创新模式,包括治疗领域和技术平台的差异化、价值链能力的延伸覆盖、研发和商业化阶段的多方合作等。


展望未来,本土生物科技企业应关注以下关键维度:

§  理解治疗领域竞争环境演进,专注重要未满足需求;

§  注重创新的差异化,以全球市场的标准严格要求;

§  全力推进研发创新,重视市场和商业化能力;

§  在组织健康和能力提升多下功夫,打造核心竞争力;

§  围绕包括商业化在内的产业链多方面探索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