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1-1111月9日,2021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化高峰论坛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A504报告厅拉开序幕。
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简称“深理工”)药学院、深圳先进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简称“医药所”)主办,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协办。论坛由药学院院长陈有海、医药所所长蔡林涛主持。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方式举行,邀请了多名国际国内医药科学领域顶尖的院士、专家、学者,围绕生物医药领域分享学术研究及产业转化方面的工作,以“From Bench to Bedside”为主题,对如何推进医药科学、创新药物等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的产业化发展布局展开了深度探讨。
01 开幕致辞
樊建平院长致辞
论坛伊始,深理工筹备办主任、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致开幕辞,向与会院士、专家、教授们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深理工和先进院秉承国家队精神,始终致力于推动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尤其是生物医药、脑科学、合成生物学三大领域。生物医药是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深理工将不断探索医药科技前沿,建设发展集产学研以及产业化一体的新型药学院提前布局医药战略新兴产业,多方位促进科教融合和创新发展,依托大湾区科技与资本的优势,立志打造全球生物医药领域高地。樊院长希望结合深理工发展以及深圳创新产业规划布局,将生物医药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进行成果转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级,同时和医药企业家形成长远交流合作。
王艳梅博士致辞
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副会长、执行秘书长王艳梅博士随后致辞,本次论坛将打造一场国际化、专业化、高质量的盛会,成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学术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平台,对于加速生物资源、科技、产业和资本的大融合、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02 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环节共有十六位重磅嘉宾线上线下发表演讲,他们分别是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Diana Boraschi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志刚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董晨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刘叔文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研究所陈策实研究员;大连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究院院长刘强教授;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教授;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灿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顾臻教授;暨南大学药学院院长丁克教授;驯鹿医疗首席科学官郑彪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叶德全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郑永唐研究员;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昌春教授。演讲嘉宾与线上线下参会人员分享了免疫治疗,抗癌药物研发,高分子药物等一系列研究对于新型药物发展的推动以及产业化经验,同时探索国际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Diana院士作报告
刘良院士作报告
03 圆桌会议
圆桌环节,刘良院士和投资界的企业家就如何推动产业化发展展开了深度讨论。在王艳梅秘书长的主持下,专家们提到:科研院所有诉求,企业有想法,资本可以助力,园区可以承载,政府、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方一起助力,让深圳成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沃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深圳,创新要素聚集,医药产业优势突出。未来将是医药人才储备库,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医药领域创新生态链,成为国际生物医药的高地。
圆桌会议
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历史机遇下,深理工不断探索医药科技前沿,提前布局医药战略新兴产业,多方位促进科教融合和创新发展,立志打造全球生物医药领域高地。深理工药学院也将学院发展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相呼应,打造领域内的研学产深度融合的国际生物医药平台,吸引全球人才来深交流,研究,学习,投资,一同探索生命领域,发展好生物医药产业,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健康需求的体现。
04 报告回顾
Diana Boraschi 院士作了题为“Macrophages, innate immunity and innate memory; opportunities for immunotherapy and immunoprevention”的报告,详细解读了不同巨噬细胞功能亚群在生理和病理水平上的区别,以及重复刺激后所产生的先天免疫记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马大为院士以“天然产物与药物发现”为主题介绍了天然产物在新药发现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汇报了课题组在生物碱等复杂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方面的研究,强调了活性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规模化制备对于药物生产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田志刚院士作了题为“合成免疫学与细胞类药物”的报告,探讨了通过不同人为设计的功能元件合成新型CAR-T细胞的理念和实践,以及利用NK细胞进行细胞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
董晨院士作了题为“IL-17 family cytokines in immunity and diseases”的精彩报告,讲述了肠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IL-17D通过结合ILC3细胞表面配体CD93,影响ILC3分泌IL-22的过程。
刘叔文教授简要介绍了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发展史,并提出针对病毒的共同靶点设计开发药物的思路,团队相关科研成果已发表高水平论文并申请专利,为进一步产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陈策实研究员作了题为“抗乳腺癌药物研究的报告”,总结并回顾了其实验室在乳腺癌动物模型及人体样本中针对转录因子KLF5和泛素化蛋白HECTD3所进行的药物筛选和验证工作。
刘强教授作了题为“Mitotic kinase AURKA in tumorigenesi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的报告,阐述了Aurora激酶增强甲基腺嘌呤在乳腺癌中的致癌率,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吴玉章教授作了题为“Progress & Challenges in Immunotherapy”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优势以及不足,并介绍了自身实验室开展的抗原相关的工作。
张灿教授作了题为“新兴药物制剂—活细胞制剂研发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其实验室利用中性粒细胞以及红细胞等开发活细胞制剂的过程,以及应用活细胞制剂在实体瘤治疗中的临床转化。
顾臻教授作了题为“生理响应性递药系统的报告”,围绕智能的生物响应药物传输体系介绍了胰岛素传输糖尿病疗法以及可控药物传输抗肿瘤疗法。其中胰岛素传输基于载体对于血糖水平的响应,并依赖具有赖生物相容性的微针实现药物的递送;而抗癌药物的释放则具有在肿瘤微环境中激活的特性。
丁克教授回顾了激酶抑制剂药物的研发历史和主要进展,介绍了团队在激酶抑制剂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的多项原创性突破,并重点汇报了团队基于NSCLC耐药的药物化学研究进展,指出围绕激酶抑制剂开展新药研发仍然大有可为。
郑彪教授全面地介绍了CAT-T疗法成为治愈血液肿瘤的支柱疗法,正在向癌症领域以外的适应症拓展以及同其他先进药物技术进行融合产生其他突破。未来体内基因编辑免疫细胞或将成为下一个细胞治疗的蓝海。
叶德全教授介绍了深圳和香港联手开发河套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情况,指出深圳市生物医药发展正进入快车道,目前还需克服生物医药产业相对分散、发展历史短等问题。生物医药产业通过深圳和香港双城合作,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肖昌春教授作为赛诺菲中国研究院的负责人,主要介绍了赛诺菲在肿瘤、免疫和炎症领域的早期研究能力,通过加快基础研究及药物研发来满足这些领域的迫切医疗需求,并积极投身中国生物制药研发生态,通过实现从零到一的本土创新来锻造中国的创新引擎,加速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切实改善患者健康的药物。
郑永唐研究员阐述了团队创建多种可用于新冠研究的动物模型,筛选出多种新冠病毒相关的疫苗和药物,相关科研成果已发表高水平论文,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刘良院士介绍了团队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分离得到的青藤碱已成功研发成为全国首个中药缓释剂——正清风痛宁缓释片,为中药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转自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