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服务 > 学术论坛
【活动回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果对接活动深圳分会场
发布时间:2020-11-22

2020年11月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果对接活动深圳分会场在福田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办,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承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副主任唐隆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钟海,广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一级调研员钟自然,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础处副处长武欣出席了活动。


活动开幕式由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会长袁庆主持,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钟海进行了欢迎致辞。他表示,习总书记在今年的40周年大会,肯定了深圳取得的历史成绩,深圳是全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活跃的中心,拥有一流的政策环境,一流的创新生态,一流的创新空间和载体,聚集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科研人才,在未来的四十年,深圳将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探索一条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双轮驱动的创新之路,相信今天的自然科学基金委成果对接活动对深圳将产生里程碑的影响。

【钟海,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袁庆,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会长】

本次活动是促进全国高端资源和优秀科研成果落户深圳的有效探索,是促进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创新能力提升、加速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生命健康专场回顾

深圳分会场主要聚焦生命健康和5G两大领域,其中生命健康专场由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组织执行,活动包含参观交流和成果展示对接。

1、参观交流环节

当天上午,唐隆华副主任、钟自然调研员以及生命健康产业的与会专家参观了银星科技园及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银星集团代表介绍了银星科技园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罗兹曼医学转化研究院、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情况。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负责人主要介绍了创新中心的运营模式、科研实力、合作平台建设情况。参观尾声,与会代表与园区及企业代表进行了的座谈,座谈会气氛热烈,双方未来的合作模式,合作方向展开了广泛交流。


2、成果对接环节

下午,来自浙大、暨大、深大、南京大学、华南理工等高校院所9位专家带来了10项生命健康领域的国家自然基金优秀成果展示。与此同时,理邦、亚辉龙、万乐药业、信立泰、健康元、华润九新、科兴、华大、海普瑞、北科生物、海普洛斯、海滨制药、高特佳、国科嘉和、时代伯乐、罗兹曼研究院、清华大学深研院等深圳相关企业、院所及投资机构也参与了现场对接交流。现场各专家、企业针对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和技术需求展开热烈的交流与探讨,气氛活跃。

 


生命健康专场由协会张壮丽副秘书长主持,她表示,深圳作为“双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城市,相继出台了多个专项政策,鼓励企业创新、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协会积极响应相关政策,搭建了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从高校技术转移到项目的早期研究,到临床实验、注册报批,以及后期投融资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


【张壮丽,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副秘书长】

王艳梅博士重点介绍了深圳市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情况、产业创新环境和政策环境,以及产学研创新发展模式,同时也对协会服务平台运营模式作了详细的分享,她提到,生命健康产业的成果转化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及高科技人才投入,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医院和企业高效率的合作。


【王艳梅,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执行秘书长】

恶性肿瘤(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传统治疗方法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史权威总经理代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技术团队分享了一种用生物分子构筑的纳米机器人进行肿瘤治疗的方法,该方法将改变人们对药物输运的传统观念,为更有效的肿瘤治疗提供全新策略。


【史权威,北京华安科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基于全谷物摄入量的增加可有效降低慢病危险和死亡率,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研究理论,谭斌博士今天带来了《新兴全谷物食品的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成果分享,该项目高达8个创新点,最后,技术团队期望有共同目标与愿景的企业,开展捆绑式长期战略合作,实现健康谷物,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谭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在此次对接会上,陈冕教授针对如何实现肝癌早期快速、精准诊断,带来了《基于声辐射力-洛伦兹力的超声-磁电双模成像方法与仪器研制》的项目分享,最后,陈教授关于“如何推动技术创新、如何推动成果转化、如何推动产品落地”提出该科研成果进一步应用需求,期待有意向的企业可以达成合作。


【陈冕,深圳大学教授】

众所周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老年痴呆症)已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控制AD的发生和进行有效的治疗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当务之急。黄亚东教授在《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其机制》分享了脂质体Tat-haFGF14-154鼻腔给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机制研究和脂质体bFGF鼻腔给药改善帕金森病及其机制研究,希望该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重大疾病难题,造福于人类。


【黄亚东,暨南大学院长/研究员】

当前,单细胞分析方法主要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实现快速、高灵敏、高稳定性的单细胞行为原位传感。目前常用的方法容易受到各自方法应用范围的限制,不足以同时满足快速、稳定的单细胞行为分析。朱院长在《高内涵光电显微平台的研制》中从非常专业的角度,分享了该项目的三大技术成果,一是提出电化学发光与暗场成像联用技术,解决了单细胞传感中单一检测手段对生物信息提取不足的难题,实现了对单细胞动态生理过程的高内涵监测。二是利用底部光路的高灵敏等离子显微成像系统,实现对细胞内局域热变化进行高灵敏、高时空分辨分析。三是结合表面等离子共振显微成像和暗场散射显微成像,实现对细胞膜蛋白和核酸分子的单分子动力学分析。


【朱俊杰,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蔡冬青教授本次活动带来了《经静脉使用靶向治疗心梗的靶向子、基因及干细胞治疗的制剂》和《模式二倍体热带爪蛙高效扩繁的专利技术与设备及二倍体野生型及基因修饰型模式热带爪蛙》两个项目技术成果展示,经果多年研究,基本形成了可产业化创新成果,他表示,上述成果如能最后加入临床产业化能具有数百亿的规模,产业化培育前景巨大。

【蔡冬青,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微生物仍然是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吴斌教授此次在《新颖抗生素和紫外剂》项目中,通过采集不同来源的微生物进行特殊培养,最终应用于新型的抗生素和紫外剂,这一技术成果极具新颖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在场嘉宾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纷纷提问,吴教授一一答疑,现场气氛活跃。


【吴斌,浙江大学教授】

罗云瀚教授带来了一种快速高灵敏SPR生物传感芯片与便携仪器的技术成果展示,他主要研究了一种基于Kretschmann结构的SPR传感器以及增强该光纤SPR传感器性能的方法,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传感器的性能,并向小型化、集成化、多通量检测方向发展,同时实现SPR的多领域应用。目前,SPR传感器已经就绪、增敏方法初见成效、期待更多的应用合作。

【罗云瀚,暨南大学教授】

目前,抗生素耐药性产生速度远远超过了新药研发速度,预计到2050年因抗生素的耐药性而死亡的人数将超过因癌症和艾滋病死亡人数的总和。贾教授在《阳离子型胆酸聚酯“类抗菌肽”》提到,阳离子型胆酸聚酯“类抗菌肽“将会是一种代替抗生素的理想的解决方案,同时,该技术成果还将应用于留置物涂层(如导尿管、呼吸导管)、伤口敷料、可穿戴设备、人工关节和药物载体,应用前景广阔。


【贾永光,华南理工大学副研究员】